曾文婧:落实“双减”政策应考虑乡村教育的特殊性

2022-12-08 14:58 中国社会科学报 2022年11月17日 06 版

“双减”政策出台以来,各地全面规范校外培训行为,学校也积极落实减轻学生过重学业负担的有关规定,着力提升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开展学校课后服务。“双减”政策的推出,为乡村教育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由于受自然环境、经济发展水平、社会文化等影响,乡村教育发展具有特殊性。落实“双减”政策时,必须充分考虑乡村教育的特殊性,要基于乡村教育的特点、优势及需求,探寻属于乡村自己的“双减”之路。

考虑乡村学校的规模困境,强化学校教育主阵地作用。“双减”政策强调减轻学生过重的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在此背景下,实现学校教育提质增效、确保学生在校内学足学好,显得尤为重要。在我国乡村地区,由于人口居住分散、交通不便,学校规模普遍偏小。在生育率下降、乡村学龄儿童大幅减少的同时,由于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和城乡教育的不均衡发展,许多乡村学生主动或被动地进城上学,乡村学校规模不断缩减,乡村小规模学校大量存在。当前基于理想学校规模设定的城乡统一的教职工编制标准,未能充分考虑乡村学校规模效益低的事实,使得乡村学校教师数量相对短缺,教师结构不合理,学校发展面临困境。在“双减”背景下,要提高作业设计质量和管理水平,打造高效课堂,提供高质量学校课后服务,这对学校和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使得乡村学校的规模困境愈发突出。一方面,由于乡村学校教师数量短缺,教师原本的教学工作负担较重。“双减”政策要求学校提供课后服务后,乡村学校缺乏师资补充或外援,课后服务基本由本校教师承担,这进一步加重了乡村教师的工作负担。在此情况下,乡村教师难以投入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去提升课堂教学质量。另一方面,打造高效课堂、提高作业设计质量等,需要教研团队的专业支持。在“双减”政策实施后,许多城镇学校将改进课堂教学、优化作业管理纳入学校集体教研体系,通过教研组的引领带动切实提升课堂教学和作业改进实效。但乡村学校受学校规模和师资力量所限,难以形成教研氛围,教师缺少必要的教研支持,或持续处于“摸不着头脑”的自我探索状态,教学质量提升任重道远。

为此,应充分考虑乡村学校的规模困境,从师资这一影响教学质量提升的关键因素入手,强化学校教育主阵地作用。要多途径丰富乡村学校课后服务师资力量,通过进一步完善乡村小规模学校师资配备标准,聘请退休教师、具备资质的社会专业人员或志愿者共同参与,在学区内实行课后服务教师走教与共享等,减轻乡村教师过重工作负担,使其有更多精力投入教学质量提升。同时,还要改进学校教研管理制度,针对乡村学校教师少、难以形成教研氛围等问题,鼓励乡村小规模学校定期进行跨校教研,或在学区内成立“联校教研组”,每科选拔几名优秀教师,带领学区内所有本学科教师就备课、课堂教学、课后评价、作业设计以及校本课程开发进行教研,在高阶引领、抱团发展的基础上,切实提高学校教学质量。

挖掘乡村教育的潜在优势,打造乡村特色学校课后服务。乡村自然环境与生产实践为学生提供了更多接触自然、体验劳动的便利条件,是乡村学校开展课后服务重要的潜在教育资源。同时,乡村学校班级规模小,个体互动与个体化关注机会更充分,若能利用好这一特点,在课后服务环节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将有效提高课后服务质量。然而,在“双减”落实过程中,不少乡村教师缺乏进行课程资源开发的主观能动性,没有充分利用乡村各种在地教育资源提供符合学生个性化发展需要的多元化课后服务内容。加之乡村学校师资有限,特别是艺体类教师缺乏,教师组织和指导实践活动的经验不足,导致许多乡村学校开展的课后服务内容单一,以课后复习和作业看管为主,学校课后服务异化为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甚至加剧了学生的厌学情绪。此外,不少乡村教师在课后服务中没有充分利用小规模班级的优势,在课后服务中依然采用集体式教学,从而影响课后服务质量。

在落实“双减”政策时,乡村学校应考虑乡村教育的潜在优势,打造乡村特色学校课后服务。在课后服务的内容上,乡村学校要回归自然、回归生产实践,结合学生的身心发展阶段,开展与生产劳动相关的户外拓展活动,培养学生的劳动能力和实践能力。同时,乡村学校可以结合本地实际,挖掘乡土文化、民间艺术等乡土资源,聘请乡贤艺人、非遗传承人等,开展具有乡土特色的课后服务,发挥乡土文化的育人功能。在课后服务的时间上,考虑到不同学生上学距离和方式的区别,可以制定能供学生选择的灵活性课后服务时间。在以学校教师为主的基础上,可以邀请有特长、有能力的志愿者参与其中并发挥所长,打造多元化的学校课后服务团队。在课后服务的形式上,要发挥乡村学校小班化的优势,努力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需要。

考虑乡村社会的组织特征,完善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双减”政策的实施,减轻了学生的作业和校外培训负担,使学生在家庭、社区中的活动时间增多,受其影响也更大。乡村是熟人社会,乡村学校更容易与家庭、社区建立紧密联系,共同塑造学生成长所需的良好环境。同时,乡村家庭、社区也有其劣势。一方面,部分乡村地区留守儿童、贫困儿童等处境不利群体比例较高,一些乡村学生由长辈隔代抚养,学生家长的文化水平整体偏低,家庭教育意识淡薄、家庭教育能力有限,造成乡村家庭教育滞后甚至缺失。特别是“双减”政策实施后,随着学校回归教育主阵地,有些家长更是将家庭教育的责任推卸或转嫁给学校,导致家庭教育缺位的情况越发严重。另一方面,乡村社会获得的资源投入较少、公共基础设施不完善,缺少少年宫、青少年活动中心、博物馆等校外活动场所,相关研学实践基地建设不健全。同时,有的社区缺乏参与学校、家庭教育的意识,也缺乏与之联动整合资源的有效措施。这些都使得乡村地区学校、家庭、社会教育力量分散,合力不足。

“双减”政策要在乡村更好地落地,离不开家庭、学校、社会的共同参与。因此,要考虑乡村社会的组织特征,完善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家庭、学校、社会三方要明确各自在“双减”中承担的角色、责任与义务。在此基础上,学校要加强与家长的联系,及时沟通学生学习成长情况,引导家长参与到孩子的教育工作中。要与社区、社会机构等合作开设家长学校或线上家庭教育指导平台,做好“双减”政策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的学习指导,引导家长认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并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丰富家庭教育的方法和知识储备,让家长学会与孩子进行有质量的交流与互动。同时,社区要盘活其教育资源,可以利用村委办公室、乡村活动中心等社区公共机构或一些安全适用的公共场地,开展公益性社区课后服务和假期托管服务。此外,学校、村委会相关人员要密切沟通,重点关注留守儿童的成长问题,做好重点家庭的帮扶指导工作,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教育学一般课题“县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背景下的教师深层跨校交流研究”(BHA200143)阶段性成果)

作者:曾文婧

■ 杭州师范大学经亨颐教育学院讲师


来源 | 中国社会科学报 2022年11月17日 06 版

图片来源 | 新华社

登陆评论 我要评论
相关推荐
热点新闻
热点视频
专题推荐
关于我们
三农头条
天下三农尽在手中
中国农业电影电视中心官方App
由中国农业电影电视中心全力打造三农领域新闻资讯互动平台
农视网微信公众号
微信号:nongtv
微信认证:中国农业电影电视中心
农视网是中国农业电影电视中心新媒体平台,三农信息及时传达,农影智造,专业有用
农视网官方微博
中国农业电影电视中心官方微博
中国农业电影电视中心官方微博,农影智造,专业有用
中国三农发布
抖音号:3nongtv
中央农办秘书局 农业农村部新闻办公室指导
中央农办秘书局 农业农村部新闻办公室指导、新闻宣传官方平台(权威 及时 聚焦)发布信息资讯、报道新闻要务 解读政策举措、回应热点关切 联播各地动态、宣传经验做法
中国三农发布
快手ID:1624436642
中央农办秘书局 农业农村部新闻办公室指导
中央农办秘书局 农业农村部新闻办公室指导、新闻宣传官方平台(权威 及时 聚焦)发布信息资讯、报道新闻要务 解读政策举措、回应热点关切 联播各地动态、宣传经验做法
中国三农发布微信公众号
微信认证:中国三农发布
中国农业电影电视中心官方App
中央农办秘书局 农业农村部新闻办公室指导、新闻宣传官方平台(权威 及时 聚焦)发布信息资讯、报道新闻要务 解读政策举措、回应热点关切 联播各地动态、宣传经验做法
友情链接 地图导航